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8-06-20 14:19:41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人工智能是通过技术手段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应用系统。一般而言,人工智能可大致分为三类:一为感知类,如可以模仿人类眼耳鼻舌身感觉功能的电子警察、语音助手等;二为思维类,如具有数学计算、逻辑分析、推理判断、深度学习等功能的电脑系统;三为技能类,如能够替代人类进行搬运、装配、探险、作战等工作的机器人。从1997年在国际象棋领域成功问鼎的“深蓝”,到2016年在围棋领域轰动一时的“阿尔法狗”,人工智能发展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热议。随着对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成果的集成应用,人工智能的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其对未来战争将产生全方位、颠覆性的影响。
装备应用领域初显身手
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化感知与信息处理、智能化指挥控制辅助决策、无人化军用平台等方面。如今,装备有智能化信息感知与处理能力的数字化士兵系统成为战场上的新宠;各种功能强大的栅格化网络信息体系,大幅提高了指挥控制和决策能力;数量众多的智能化无人系统,譬如美军装备的“背包”式机器人能够在巷战环境中分辨敌人的细微举动,“嗅弹”式机器人能够嗅出伪装的炸弹,“利剑”式机器人则能够充任机枪手,直接发现并消灭敌人。智能化武器不仅能够自行完成对目标的侦察、搜索、瞄准与攻击,而且具有对情报的搜集、分析、判断与综合运用的功能,是战场上“长眼睛”“会思考”“高效率”的新型武器。目前,类型各异的智能飞行器、智能舰船、智能火炮、智能炸弹、智能地雷等不鲜见,有的已经列装部队,投入使用。如俄罗斯“狼—2”式移动机器人系统,可对5000米范围内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美国研制的四足全地形机器人,可携带重量超过150千克的武器或其他物资,攀越35度的斜坡,并可跨越一定高度的障碍物,行进速度最高可达到7千米/小时,成为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为士兵运送弹药、食物和其他物品的理想后勤补给员。
开启智能化战争大门
目前,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已经被视为战争史上继热兵器革命、核武器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战争革命,正在开启未来智能化战争大门。一种史无前例的“人机对抗”“机器杀人”乃至“机器人代理战争”的崭新战争形态已悄然来临。
一方面,人工智能全面扩展了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譬如人们整合应用信息技术、智能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武装士兵,使其体能、技能和智能得到大幅提升。美军正在进行一项全新研究,欲通过研发人体机械外骨骼,塑造体力倍增的“机甲战士”,并通过植入生物信息芯片以提高人的记忆力与反应能力,使作战人员更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武装起来的新型机器士兵将会代替人类士兵在战场直接参战。目前,这种新型机器士兵已经能够高度仿真人类的视、听、触和嗅觉等感知功能,完成识别道路、躲避障碍、搜寻并攻击目标以及反馈信息、绘制地图、供给弹药等多样化任务。美军曾举行“机器人战争”演习呈现出未来战争作战情景:智能机器人承担全部作战任务,自行完成所有战术行动;地面机器人攻击敌人前沿阵地,无人侦察机搜索并确定敌人方位,无人战斗机攻击摧毁目标,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令人印象深刻。
影响未来战争的连锁效应
人工智能对传统的战争观念、军备竞争、军事伦理等带来了全新的冲击。首先,使得战争观念为之一新。未来战争的主角是否完全由智能化机器人或智能化的“机甲战士”担任?人类为未来战争建立的军事作战理论会否为未来的非人或“超人”作战主体完全接受遵从?战争胜负是否完全决定于军队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高低差异?人工智能的军事介入,使得人们的脑洞大开。
其次,围绕人工智能的军备竞赛不断升温。美国2013年发布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决定在军用机器人研制领域投入巨额研究经费,并要求2020年前将30%作战装备改造为无人操作系统。俄罗斯2014年发布的《2025年先进军用机器人技术装备研发专项综合计划》,要求每个军区都要组建独立的军用机器人连,2025年前将30%以上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更新为机器人装备,无人战机数将占到空军战斗机总数的40%。不难看出,一场新的军备竞赛正在各军事强国之间展开,并日趋白热化。
再次,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战争的伦理问题。在未来战场上,即使是机器人的设计师也不能确保其不会犯识别偏差、攻错目标等错误,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平民伤亡和不必要的杀戮,将会成为现实棘手的问题。此外,智能机器人投入战争也可能改变传统战争高投入、高消耗的特点,降低战争的门槛,从而为穷兵黩武的野心家轻率发动战争提供可乘之机。
总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军事应用已经呈现出不可遏止之势,未来智能化战争已现端倪,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值得关注。可以推断,在未来谁拥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方面的优势,谁就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